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》中指出,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“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‘上好学’”。作为农村小学校长,如何实现适龄学生“上好学”,推进社会公平、和谐,促进教育均衡,如何更好地谋求生存与发展?现结合农村小学实际,谈办好农村小学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实践对策,供同行交流。 一、农村小学需要坚守什么 农村小学承载着推进教育公平、化解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、促进乡村文明的诸多使命和任务。作为农村小学领导需要有清醒的认识、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。 1.坚守“真实的质量”——“教学质量的诉求”需要“真实” 农村小学在生源上差距决定着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,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、得高分,家长也有高质量的诉求。但有些农村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学科考试评估,出现了考前传授考试机宜,在各种评估等流程中作手脚等的虚伪的行为,谋求功利。对此,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评要因校制宜,体现发展性,切忌一刀切;同时,学校自身也应建立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基本质量标准,让家长参与评价,体现合理、切实、客观。 2.坚守“自然的品牌”——“全面发展和特色培育”需要“权衡”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,通过师生共同努力,学生素质优良,学业合格,还能在某些特长培养上、学业上的有不凡的成就,这是对孩子们最大的恩惠。农村小学不能作为某个领导的升迁的筹码,可以随意撤并、迁移,也不能为了校长自身利益而拔苗助长、弄虚作假搞特色。应当在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与发展学校的特色,追求办学的品牌之间作分析与权衡。遵循自然的法则,尊重学生个性发展,呵护每位孩子的成长,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潜能的特色培育,才是正道。 3.坚守“持续的发展”——“学校发展的势态”需要“评估” |